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81节(1 / 2)





  第89章 掣肘

  “冠玉谦虚了!明明是我等略逊一筹才对!”

  “是也!冠玉贤弟为及弱冠, 比赵贤弟还要年幼一岁, 此前又四处行商, 如此还能做出此等精彩的诗篇, 实在是常人所不及啊!”

  “正是, 有此一作,谁还敢抓着贤弟的出身不放,我第一个不答应!”

  这话就明显是针对孔正了, 方才还不可一世的孔正闻言竟没有反驳, 反而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。

  “好了,这些先按下不表!”见李文柏的脸越来越红, 以为是被调侃得害羞,潘成哲好意地解围, “再聊下去饭菜都凉了, 诸位,别忘记今次可是状元公做东,往来居的美食,可不是日日都能吃到的啊!”

  “是极是极!”

  众人哄然大笑, 纷纷就势放过了“害羞”的小李文柏,将矛头转到赵钰身上。

  酒过三巡菜过五味, 该攀的关系也都攀了, 天色也完全暗了下来,毕竟都是官场上初出茅庐的菜鸟,众人的话题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转移到了放官上。

  大齐科举进士、明经、明法三科,唯独进士科放官无需等待, 入冬前所有进士都必须去所辖官署报到,而无需在吏部苦苦等待哪里出现空缺。

  “赵贤弟。”潘成哲问,“你有何打算?”

  虽然赵钰被皇帝金口御封了“有才”的表字,但这二字实在是太囧,是以非正式场合,大家都默契地不去刺激赵钰。

  “自然是去崇文馆或文渊阁熬资历,看吏部如何安排。“赵钰理所当然地回答。

  “我和单兄也是。”潘成哲喝了口酒,“历年一甲进士都是如此,日后还要请贤弟多多指教了。”

  赵钰笑:“潘兄言重了,权重兄呢?”

  于钧闻言说:“我名次靠后,就算通过阁试去了崇文馆和文渊阁也无甚大用,倒不如争取外放来得自在。”

  除了一甲前三名之外,二甲进士要进崇文馆和文渊阁做个清贵之职必须先经过阁试,合格后才有可能,至于三甲同进士,就只有外放或在六部从九品小官做起两条路可选了。

  阁试倒没有人数限制,只要合格者均可在阁、馆任官,通常比一甲要低上半级,是为从八品编修。

  大部分进士都会选择留在京城,官虽小,胜在清贵,又能留在政治中心,既能积攒人脉,也有可能抓住机会在圣上面前刷刷脸,三年后不管是留京还是外放都有了底气。

  但也有不善交际之人觉得留在京城也没什么用,倒不如外放为官,不会束手束脚,也好做出点政绩,做好了不会比留京者升得快。

  于钧显然就是其中之一,倪旭弘也打算外放,但和于钧的理由又有些不同:“我对释典文集一窍不通,会试尚可应付一二,阁试是万万通不过的,还不如去北疆,也熟悉一些。”

  “免之所言甚是。”单云奎颇为赞同地点头,“如果可以,在下也想外放做一番事业,可惜...”说着,神情就有些低落下来。

  见单云奎似乎是想起了些伤心事,赵钰急忙转移话题:“冠玉你师从王大人,又有顾大人在朝中照应,应该会选择留京吧?”

  “不瞒诸位,家师和师兄的确希望我留在京城,彼此间也好有个照应。”李文柏回答,“可和权重兄、免之兄一样,在下能过会试已经是侥幸,阁试就更不可能了,去六部又太过束手束脚,我已经和家师表过态,希望能外放北疆,最好是去贫困一些,能够出政绩的县城。”

  众人又是一番赞叹,最后发现除了一甲的三人之外,二甲进士中竟然有一大半希望外放为官的。

  李文柏心知肚明,能够考上进士的大部分对政治都不会太过钝感,京城风雨欲来,这个时候与其冒着被当作炮灰的危险留在旋涡中心,还不如去外面拼上一把,等风头过去后再寻机调回京城。

  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如赵钰般自信的,这个十九岁的小伙子简直是满怀期待,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朝中大展拳脚。

  夜半时分,众人也喝得差不多了,该醉的早已醉倒,李文柏也不免开始头昏脑涨,时间也不早,众人于是各自作别。

  离放官也不过只有三五日,此后众人就将各奔东西,告别时多少有了些感伤。

  赵钰拍拍李文柏的肩膀:“冠玉是去书院还是贺府?不若一道如何?”

  知道赵钰这是有话对自己说,李文柏欣然答应,示意贺府的马车在后面跟着,自己和赵钰一道登上了赵府早已备好的马车中。

  要说这文官家和武将家果然就是不同,连各自的马车都显得十分不一样,贺府的马车重在安全,看起来朴实无华,根本看不出是辅国大将军家的马车,但车厢车辕上机关无数,一看就是为了防止遇上刺杀用的,别说在京城,就算在战场上也能如履平地。

  赵府的就文绉绉很多,上面很多华而不实的装饰,除了彰显身份外毫无作用,但文人历来就是如此,赵明宇当然不能免俗,李文柏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,只要不是用的民脂民膏,人家有钱,你管人怎么用呢,何况因为赵钰的缘故,李文柏对这位素未蒙面的礼部侍郎有了先入为主的好感,自然就更不会在意了。

  “冠玉。”赵钰一改在席间的笑容可掬,变得严肃起来,“冠玉所言希望外放北疆,可有决定是去哪个县?”

  “这哪是我能决定的?”李文柏一头雾水,“吏部按照实际空缺决定,哪里有我一介毛头小子置喙的余地?”

  赵钰愣住,随即哑然失笑:“...也是,是愚兄太急了。”

  李文柏问:“赵兄,出什么事了吗?”

  “的确有些古怪。”赵钰说,“席间那个老为难你的孔正孔仲直,冠玉可还记得?”

  “当然记得,当初在会试考场我还帮助过他呢。”李文柏说,“这仇真是结得莫名其妙,他真是因为对商人反感才对我做如此姿态?”

  “谁知道呢,这些先不说。”赵钰皱起眉头,“琼林宴时愚兄得到风声,孔仲直的去向似乎已经定下来了。”

  “哦?”李文柏好奇,“是去哪里?御史台或大理寺?“

  “我原本也这么想。”赵钰说,“可听说,他会外放西州交合县。“

  “西州?陇右道?”李文柏不解,“交合县是中下县,他一个同进士,能去那里任县令?”

  同进士外放任官,一般只能从县丞或县尉开始,若想外放一县主官,就只能去贫困的下县任从七品县长。

  中下县虽然只比下县高上半级,但主官也是七品县令,按例该由七品以下官员升任,或直接外派进士,怎么会轮到孔正呢?

  “应该不是县令。”赵钰的回答不仅没有解释李文柏的疑问,反倒让他更加不解了。

  “不是县令,莫非是县丞或者县尉?”李文柏瞪大眼,“朝廷这也太浪费人才了吧?”

  “谁知道呢,外放而已,也可能是京官。”赵钰揉揉鼻梁,“问题不在这里,关键的是,孔正的去向不是我主动问起,而是有人故意吹到愚兄耳中的,我与其人素不相识,今科进士中与孔正有关系的也就是你了。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