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6章(1 / 2)





  “叔婶,见信好,已落户,问全家好。”

  再拿一张:“李队长,已落户,日后回老家探望,祝安好。”

  想了想,又拿起一张电报单写道:“徐公安,已落户,多谢!”

  叶青重新排队,到窗口将三份电报单递过去:“什么时候能收到?”

  “三天,加急当天派送,价钱贵一倍。”电报员头也没抬。

  叶青选了加急,算完字数开单子交了六毛九分钱,看着电报员将自己的信息“群发”出去,这才心满意足的走出邮局。

  找到劳保物资店,叶青买了灯口电料拖把墩布,水笼头也有。又买了塑胶管子三脚架,陶土管子螺丝钉子也买了好些。

  叶青出来又奔了百货商店。

  新南市的百货商店比省城要繁华,守着这么大的矿区和火车站,物资似乎也丰富些。

  叶青逛半天也没看见铁皮炉子,正在怀疑这东西应该不在商场卖时候,忽然发现了新大陆,煤油炉!

  商场一个角落,几个绿色铁皮煤油炉静静的摆在货架上。叶青凑过去细细瞧,这么一看,又发现了一样好东西!

  “那个黄色的煤油炉多少钱?”

  叶青痴迷老物件和户外用品,她认出货架上的煤油炉除了那几个绿皮国产的,还有一个德国制的纯铜美最时!

  这可是件好东西,叶青以前的朋友就收藏过。大冬天的把大家伙都叫过去,点着炉子坐上黄铜盆,涮羊肉那叫一个原汁原味!把叶青羡慕的不得了,没想到,今天她看见一台全新的!

  售货员是个男的,抬眼皮看了眼叶青,漫不经心说道:“那个是德国货,十九块一台。”

  “开票吧,我买了!”叶青迫不及待。

  男售货员又一次抬眼皮看看叶青:“那个可是烧柴油的。”

  他打量眼前小姑娘好几眼,怎么看也不像是用的起这台炉子的,年纪轻轻顶多是个学徒工,一个月最多也就十八块工资。

  这东西是不错,省油烧饭快,据说里面有细细的管道把油先气化,再一点火,火苗子腾腾的,做饭不夹生。好是好,可是价钱贵不说,它吃的还是柴油。一斤轻柴油要四毛钱,用它烧饭那是太可惜,煤油才一毛钱。

  “我知道,你开条子吧!”叶青不耐烦。

  户外炉具款式太新潮,上面还有刻印的文字信息,关上门用无所谓,但是居家过日子,炉子总不能天天往空间里收。叶青空间里准备了几百公斤高纯度轻柴油,先把吃饭问题解决,取暖以后再说。

  交完钱,叶青美滋滋地抱着炉子回家。

  拿出扳子把卫生间的水笼头安上,又找了田婆婆去楼道口。拉下电闸让她守着,自己回屋安灯泡去。

  这年头普通百姓只有电灯泡算得上家用电器,大白天的不需要用电,拉上电闸也不影响谁。

  叶青踩着木条箱,摇摇晃晃站稳,拽过线头接上灯口,拧上灯泡,卫生间的壁灯直接装灯泡就行。

  里外间都装好,叶青站在屋子下面总觉得缺了点什么。又翻出几张铜版纸,随意剪开绕成一环,透明胶粘上,就是一个简易的灯罩!

  终于满意,叶青洗洗手去叫田婆婆上来。

  晚上做饭时候,叶青拿了俩个鸡蛋给田婆婆送去,老太太高兴地见牙不见眼,立刻就往锅里磕。

  一连几天,叶青早出晚归,一点点的往家里添置东西。

  正当叶青这边欢欢喜喜布置新居时候,惠安县那边也收到了电报。

  大杂院,老吴拿着电报纸给全家念。

  “小叶在新南落户啦?这么说她那爹妈还算是靠得住,这样也好,姑娘家一个人在外边总是让人不放心。”吴婶说。

  吴奶奶拥着簇新的军绿棉被笑呵呵地叨咕:“你们大哥回南边儿了,以后还过来看我。”

  “哪跟哪啊?娘,咱们说的是小叶!”

  “小叶就是你们大哥,呵呵。”

  公安局,徐友亮举着电报纸发呆,还真给她办下来了?多久了才想起来给他拍封电报?就这么几个字,住哪没说,什么地方上班没提,过得好不好也没写,没心没肺!

  大洼乡前沟子村,李队长拿着电报纸乐呵。以前在外面当兵的有事就往村里拍电报,都是他给送去,这还是头一回收到给自己拍的。

  “爹啊,俺叶家大妹子来电报啦?”三柱识字,看了眼就知道是叶青发来的。

  “呵呵,是啊,这闺女还真在新南市把户口上了。”李队长拿着电报纸还没看够。

  三柱媳妇貌似不经心打听:“爹,那户口是叶大叔给她上的吧?这么说工作也给安排啦?”

  李队长想想:“应该是,在城里要是没有工作,上户口比登天还难,城镇户口多精贵?有了户口房子粮票啥都不用愁!没想到叶老蔫还有这本事,以前真是小瞧了他。”

  三柱媳妇若有所思,沉默好半天才说:“爹,娘,趁着现在没啥活儿俺想回娘家一趟,这次去了年前就不去咧。”

  “去吧,看看我老亲家,给他们带好。”李队长痛快答应。

  “哎!”三柱媳妇忙应着。

  队长老伴儿有些不高兴,但还是打开炕柜,从里面掏出钱匣子,拿了一块钱出来。想了想,又把叶青拿来的点心拿出一包,拆开了倒出来一小半。掂量半天,见里面剩的差不多了才重新包好,红纸放回去拿麻绳扎上。

  三个儿子呢,她这个做婆婆的总不能偏心太过。小儿媳也是不懂事,八月节里刚回过娘家,现在又要回去,明显的就是惦记上点心。可不能让另两个儿媳知道,要是晓得了还不都有样学样?

  “家里难得有样稀罕东西,带回去给你爹娘尝尝吧,跟他们说这就是城里人吃的点心。”

  “哎,谢谢娘。”